欢迎访问中医药文化工作委员会官方网站!
站内搜索:

名医访谈

杨志敏:岭南膏方的领军者

2019-08-09 18:01:50 来源: 作者:

  提起膏方,人们自然会想到江浙地区林林总总的中医馆,其实在岭南地区,当地民众对膏方的追捧不亚于江浙的消费者。广东省中医院在2010年推出首届“膏方节”,沿办至今,每年都会吸引数万人前来。

  岭南的膏方源自江浙一带,但经过了改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自成一家。说到膏方在广东的推广,有一人功不可没,她就是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杨志敏。

  杨志敏曾师承颜德馨、邓铁涛、张学文、樊正伦等国医大师,是国家治未病研究基地、国家重点专科预防保健专科等学术带头人。她向颜德馨学习膏方制作的精髓,并带回广东发扬光大,成为医学界的一段佳话。

杨志敏:岭南膏方的领军者

  师从“膏方圣手”

  4月17日,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病逝于上海,4月20日,广东省中医院召开追思会,追忆其为弘扬中医药事业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对广东医学界,颜德馨有三“德”:一是与邓铁涛等倡导全国名老中医薪传岭南,启动“名医工程”;二是总结出“湿、热、瘀、虚、毒”几个关键特征,为形成中医药抢救非典患者方案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三是将盛行于江浙的膏方以及自己毕生研究膏方的心得,无私传授。

  在膏方的制作上,颜德馨属于扛鼎级人物,有“膏方圣手”之称。2001年,杨志敏跟随颜德馨学艺,得到颜老倾囊相授。虽然膏方与中医药密切相关,但对于杨志敏来说,这完全是一个陌生的领域,“我们读大学时都没有接触过这种膏质药,也没有运用过膏方,有幸跟了颜老之后,才把膏方的基本理论到它的组方规则、辨证论治,还有它的煎煮、熬法,一点一点学下来。”

  据杨志敏回忆,在2001年和2002年,她多次专程到上海跟随颜德馨出诊,学习开膏方的遣方用药,之后颜德馨让她尝试给病人开膏方,并在一方一药的运用中思考、判断疾病角度的正确与否。“经过两年多的经验积累,2003年我把家人和身边熟悉的朋友作为‘试验田’,开始采用膏方为他们进行调养,在他们吃膏的过程中,特别注重随访和收集反馈意见,填写膏方观察表。期间,我也经常把拟定的处方发给颜老看,得到了老师热忱的指导。”

  颜德馨不但把生平绝学相授,还帮杨志敏找老药工学习制膏技艺。2002年,经过一年的学习,杨志敏把膏方带回广东,开始试用膏方,开完方寄到上海,由上海那边制成膏后再寄回来,非常麻烦。第二年,在颜德馨的帮助下,她进入一家“收膏”的作坊,被允许看老药工如何“收膏”。

  熬制膏方最重要的步骤是“收膏”,“收膏”一般由资深的老药工完成,其技艺不轻易外传。起初杨志敏不敢直接拿出纸、笔记录,只是把老药工的每一个动作记在心里,有疑惑的地方便主动问一两句。时间长了,老药工终于被她的执着所打动,从愿意和她“多说几句”,到后来默许她用摄像机拍下“收膏”的全过程。

  通过努力,杨志敏不仅学会了如何制膏,而且潜心研究,对制作工艺做了改进,把膏剂的保存期从三个月延长到一年。

  颜德馨倡导“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提出“衡法”治则,指出“气虚血瘀是人体衰老的基本机制”,为诊治疑难病症建立了一套理论和治疗方法。杨志敏结合岭南气候天热地湿、温高湿重而导致外热内虚的人群特点,将气血“衡法”膏方进行改良,形成了一整套制作膏方的规范。

  “例如我们在2001年将膏方引入岭南时增加了健脾祛湿的药味,调整胶糖比例,更加适合老广街坊服用。”杨志敏说。

杨志敏:岭南膏方的领军者

  不赞成一味追求名贵

  作为颜德馨的亲传弟子,杨志敏在所学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将气血“衡法”膏方经过改良移植于岭南地区,在调节体质偏颇状态、围绝经期综合症、慢性疾病和术后病人康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杨志敏曾经带领广东省中医院的专家对广东的人群体质进行辨识统计,发现气虚体质和痰湿体质占比最高,分别是40.38%和31.10%;年龄在18~45岁,城市白领、尤其是女性居多。

  针对调研结果,杨志敏和她的团队推出了两类膏方,一类是个性化膏方,一人一方,定制加工制成;另一类是协定膏方,结合地区人群体质的特点,做出成膏,如养肺化痰膏适合感冒后期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气支管哮喘稳定期等人群,健脑颐神膏适合职场高压、长期精神疲惫、老年性健忘等症状者。

  在杨志敏的推动下,广东省中医院在四年里连续推出了10种协定膏方。推出这10种协定膏方的背景是,当时杨志敏担任一项课题的主持人,“通过我院主持的一项国家‘十一五攻关’课题发现,体质偏颇与亚健康有直接关系,是导致亚健康状态的重要因素。中医理论认为健康人应是平衡协调的有机体,针对亚健康人群所存在的体质问题,并结合我们对岭南地区人群体质辨识的统计结果,以及在总结名老中医经验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我们特别推出了‘适宜岭南特点十种膏方’。”

  这10种协定膏方中,有3种效果特别好,分别是针对改善失眠(焦虑、抑郁)的舒心安神膏、改善女性气血亏虚的温经养血膏,以及适用于脾胃虚弱的健脾养胃膏。2015年,杨志敏及其团队根据现代亚健康人群体质的特点,又增加了三种成膏,如之一的温经养血膏,专门针对女性气血亏肾、痛经、四肢不温的情况而调制。

  据杨志敏介绍,规范的膏方制作流程包括配料浸泡、煎煮、浓缩、收膏、灭菌、盛装与收藏七大步骤,过程复杂,质量控制不易。广东省中医院制作膏方工序多达几十道,其中不少程序非常严格,如浸泡药材时清水应浸没药材高出10~15厘米,浸泡时间不少于12小时,浓缩期间要随时撇浮沫不断搅拌。熬膏的工具按照传统工艺一律使用紫铜锅,反复煎煮、浓缩,在整个过程中注重火候的控制,哪些药物先放、哪些药物后放,都有讲究。

  在杨志敏心目中,好的膏方要符合四个标准:首先要处方好,其次药材好,再次是熬制工艺好,最后是收膏收得好——必须滴水成珠。

  据了解,两年前江浙一带中医馆的一料膏方的最高价格已达上万元,而岭南的膏方价格平均2000元。杨志敏认为,膏方并非越贵越好,如有的人为了彰显身份,要求制作膏方一定要放野山参、冬虫草等名贵中药材,这样会造成浪费。膏方养生要因人而异,不可一味追求名贵,适合自己的体质和调养目的才是最好的。

  她强调:“膏方也并非个个都要补,颜老讲究以通为补,平缓和缓的补,气血通畅起来,才能很好吸收储存养分,如果气血不通吸收不好,补了也是白搭。”

杨志敏:岭南膏方的领军者

  怎么吃要讲究

  在杨志敏看来,膏方的作用是培补人的生命之基,“就好像是园艺中给树木施的底肥,量不大,但是发挥的效应却是温和持久的。”她指出,吃膏方不仅能补身体,更能“删多余、补不足”,调整个人偏颇的体质达到平和状态,这也是秋冬进补的最佳方法之一。如果是慢性病患者,服用慢性病用膏方可以稳定病症;倘若是健康人,在冬春吃上一两个月可以未病先防。

  杨志敏发现,有些人既想进补,但没有坚持,吃吃停停,结果到了天气转暖,一料膏还剩许多,不但浪费了药材,错过了服膏的最好时机,而且得不到调养的效果,“服用膏方,一般1个月开始起效,2~3个月可达到效果的稳定期。”

  随着社会环境与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亚健康的人群越来越多。广东省中医院曾综合近年的调查数据和体检中心的统计数据发现,广东人并非他们自己认为的以湿热体质为主,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气虚体质、痰湿体质和阳虚体质,偏虚体质超过七成。据杨志敏分析,这与人们现在熬夜多、运动少、见太阳少、身体透支有关。尤其是生活压力大、心理负担重、有抑郁倾向的人群,体质多是阳虚、气虚。

  杨志敏表示,亚健康人群通过膏方这一特殊剂型进行调理,效果最好。膏方适用的对象主要是四类人群:长期处于劳累超负荷工作、透支而致体质偏颇的人,或现代称之为“亚健康状态者”;慢性、顽固性、消耗性的疾患,因病致虚者;延缓衰老、保健强体者。根据临床跟踪显示,连续3~5年冬季服用膏方的亚健康人群,精神状态会明显变好,体力明显增强,睡眠质量提高,不容易感冒。

  但是,服用膏方也有禁忌。杨志敏提醒说,患有感冒咳嗽等急性病发作期间,应该暂停服用;孕妇最好不要服用;急性疾病患者和有感染者,慢性疾病发作期和活动期患者,如胃痛、腹泻、胆囊炎、胆结石症急性发作等情况,也不要服用膏方。此外,膏方不宜与常服药同时服用,可间隔1~2小时服。服用膏方期间还要忌口,一般忌食生冷、油腻、辛辣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服用滋补性膏方时,不宜过量饮茶,含有人参的膏方忌食生萝卜,含有首乌的膏方则忌食猪、羊血及铁剂等。

  有人认为儿童不宜服用膏方,其实这是认识的误区。杨志敏说,年龄在5岁以下、患急性病尚未痊愈或慢性病在活动阶段的小儿的确不适宜进补,但5岁以上的儿童,根据生长需要、尤其有虚证的可适当进补,比如反复呼吸道感染、厌食、贫血等症的体虚患儿宜于调补,选择素膏最为适宜(制作膏方时,使用砂糖或蜂蜜来收膏的,称之为“素膏”)。“岭南膏”性质平和,5岁以上的儿童如果有食滞、咳喘,也可服用有健脾养胃功效的膏方,但要减量,建议一次服用5至10克。

  如今,亚健康的人群越来越多。面对各种社会压力,长期处于紧张的环境压力中,如果不能科学地自我调适和自我保护,就容易进入亚健康状态。俗话说“秋冬进补,来年打虎”,服用膏方是秋冬进补的最佳方式之一。杨志敏指出,要想服用膏方,需要到专门的膏方门诊,请医生进行体质偏颇及健康状态的评估,有针对性地开具膏方,否则“虚不受补”,反受其害。来源:《中医药馆》第四期 责编:许顺喜

主管:中国文化信息协会 主办:中医药文化工作委员会
邮件:1970784057@qq.com 本网法律顾问:杨涛 13366852808 方长满 15139954812 
本网广告独家代理:陕西古风秦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中医药文化工作委员会版权所有,
所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需转载本站原创,须注明来源及作者署名,版权必究!
京ICP备2021028515号-2
技术支持:北京华大网络